坚守传统工艺50余年 寿光六旬老人想把这门“非遗”手艺传给后人
说起“馍”,北方人并不陌生,它是馒头的别称,是传统面食之一。在潍坊寿光洛城街道孙家庄村,这里有一名老年人却与“馍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提起她的名字,村民都会称赞她“了不起”。因为她不仅有一双制作花馍的巧手,而且经她手制作的花馍,花式多样、栩栩如生,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她就是寿光的67岁的“制馍达人” 范明。
在洛城街道孙家庄村,多方打听终于见到了范明老人。她说,她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花馍制作,光做花馍的时间就有50多年了。可以说,“花馍”也已深深融入她的生命中。“制作花馍这门老手艺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应该不断地发扬光大,起码要在造型上有所创新,这才能让老工艺焕发出新生命。”范明说,“在掌握了传统花馍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我这些年都在闷头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创新花馍制作工艺,将花鸟鱼虫等各类元素融入到花馍制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手工花馍。”
一边说着,范明老人就一边展示制作花馍的“手艺”,只见一块不起眼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几下,经过揉捏、按压和修剪之后,一转眼就变成威风凛凛的老虎、振翅欲飞的凤凰、身姿矫健的飞龙。随后,她把制作好的花馍放入蒸锅,随后,一大锅热腾腾、香喷喷的花馍就顺利制作完成了。
范明介绍说,自己制作花馍的手艺是从小练就的,这也与自己的家族有着密切联系。她说,清朝时,范氏祖上就开馒头作坊,第二代传承人范保田把馒头做成各种动物和寿桃等造型出售,形成了自家的特色。第三代传承人范高氏便是范明的奶奶。在范明的记忆中,奶奶经常给大户人家制作花馍。“小时候觉得好看,耳濡目染中也就学会了很多。”范明不但从小喜欢花馍,而且心灵手巧。在观察奶奶制作面塑时,每一道工序她都牢记在心。渐渐地,她逐渐掌握了制作花馍的诀窍和工艺,火候、蒸馍时间等细节也了然于心。
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镊子等,花馍如同一件艺术品,在范明老人手中不断变换着形态,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为了把花馍工艺好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范明在传承奶奶技艺的同时,又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创作过程中,并结合寿光特色,在原材料中巧妙地加入了蔬菜元素。她会用各种各样颜色的蔬菜汁代替水来和面,这样和出来的面就是多彩的颜色,再把这些多彩的面加入到花馍的制作当中,成品就会变得五颜六色,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
那么,制作好一个色、形、味俱全的花馍,到底有哪些窍门呢?范明说:“做好花馍的关键是和面要持久,只有把面和得劲道了才能做出像样的花馍。在醒馍时,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确保不变形、不干裂。在捏形时,必须经过擀、剪、搓、压、印等程序,如果要做造型复杂、体积较大、层次多的花馍就需要分层制作。最后一环更是马虎不得,蒸馍时更要控制好火候,保证花馍熟透又不变形、不起泡,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经过50多年的创新和坚守,范明老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花馍工艺的传承上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终于,她的努力引起了寿光市文化部门的重视,就在去年,范明的花馍制作手工艺被列入第五批寿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了“非遗”的保护,范明在花馍工艺的传承上就有了更足的底气。如今,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范明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她希望能将花馍这门手艺更好地传给后人,让老祖宗的这门了不起的工艺发扬光大、历久弥新。